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白沙镇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?
继续访问放弃
发布机构: | 台山政府网 | 生成日期: | 2019-02-26 06:45:20 |
抗战时期出现了两个文化界的“奇迹”,其一是文物南迁,其二是高校内迁。上百万件故宫文物在烽火乱飞的15年间(1933-1948)穿越万里,没有一件丢失,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脉;存在仅不到9年(1937-1946)的西南联大是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,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”,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,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。
处于乱世,人命尚如草芥,“文保奇迹”和“教育奇迹”分别守住了民族的“过去”和“未来”,才得以换回蛰伏腾飞的“当下”。
在白沙,也有一所90岁老学校的朗朗读书声,与战火齐鸣、同国运起落、和革命前进,至今回响、绕梁不绝。它就是集“三绝”于一身的凤山学校。
凤山学校始建于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于民国十九年(1930年)竣工,耗费二十四万双毫(一说二十六万双毫)。它由陈氏族人筹资建成,同为谟公陈公祠的所在地,兼具祠堂与学校两大功能。
其背靠锁衡山,左临法竹海,建筑中西合璧,布局设计精巧:前堂为“西”,用于办学——屋檐雕花、走廊窗户均是浓浓的欧陆风格,完美反映上世纪20、30年代的侨乡世俗风情;后堂为“中”,用于敬祖——屋顶拔高、六根大柱子庄严肃穆,体现崇敬缅怀先祖德能的优良家风。
虽说民国初期民风开化,加之五邑地区华侨文化盛行,不少乡里民居都时髦地改头换面:古罗马、伊斯兰等国家建筑样式随处可见,但在代表宗族权威的祠堂中大胆加入西方建筑审美,还是开思想先河的难得之举。
凤山学校
欧陆风格的屋檐雕花、走廊窗户
拔高的屋顶、六根大柱子增添庄严肃穆感的祠堂
台山陈氏太始祖陈辉,字凤台,生有七子。长子陈谟生于南宋乾道九年癸巳(公元1173年),终于南宋淳祐壬寅(公元1242年),享寿七十,其妻是广东黄氏始祖居正公次女。在其青壮年时,因故带领子侄及族兄弟,离开南雄珠玑巷南下古冈州,在杜阮停留后,行至古冈德行里(现白沙冲泮)定居,至今已历近800年。
1946年出版的《抗战八年的台山》中记载了关于“八失八得石龙头”的军民抗击日伪英勇事迹。石龙头,现叫石龙圩,就是如今的白沙镇冲泮村委会。据说先有祠堂后有圩,谟公陈公祠的兴建带动了陈氏子孙的聚集、繁衍和生息。
直到今日,谟公陈公祠都是陈氏一族拜祭、省亲、聚会的重要场所,每逢节庆,热闹非凡。
《抗战八年的台山》中关于“八失八得石龙头”的记载
陈氏长者为我们讲述白沙陈氏起源
谟公陈公祠活动盛景